近日,为了增强学生对地震的正确认知,提高应急避险能力,北京科技大学附属小学组织四年级的学生们前往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开展了一堂基于真实情境的防震减灾课。此次活动通过专业引导和模拟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灾害科学原理,感受科技救援力量,在模拟的灾难场景中完成了从“被动避险”到“主动守护”的成长蜕变。
体验真实逃生情境
进入倾斜19度的模拟废墟建筑,学生们在教官指导下学习了“贴墙移动”、“匍匐避障”等关键逃生技巧。尽管在行走过程中遭遇了天旋地转的感觉,但这段经历让孩子们深刻体会到了救援人员日常训练的艰辛,更掌握了“保持冷静、科学行动”的避险法则。
探索灾害科学原理
在防灾减灾知识科普区,学生们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和虚拟现实设备直观了解了地壳运动的奥秘。互动屏幕上的游戏化答题帮助孩子们掌握了地震前兆识别与谣言辨别等实用知识。
教官以汶川地震为例,用增强现实技术还原房屋抗震结构原理,让“减隔震技术”“紧急避难包配置”等抽象概念变得生动易懂。特别是地震监测预警模拟台,同学们亲手操作仪器,感受从震波监测到预警发布的科技力量。
掌握黄金法则
通过逼真的6级地震模拟振动平台,学生们学会了“伏地、遮挡、抓牢”的黄金法则。教官讲解了不同震级下的应对策略,并指导如何利用家中物品搭建临时安全区。借助4D眼镜和VR逃生模拟,学生们逐渐克服恐慌情绪,学会了在晃动中冷静判断最佳逃生时机。
与生命赛跑
学生们扮演“小小救援员”,参与了模拟8级地震后的废墟救援演练。他们不仅学会了如何使用简易工具进行伤员搬运,还在急救课堂上练习了心肺复苏按压等基本急救技能。这次活动让学生们认识到每一秒都可能决定生死,同时也感受到了救援工作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此次研学实践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地震应急避险能力,还让他们明白了居安思危的道理,在团队协作中培养了责任感与担当精神。正如训练基地教官所言:“安全教育不是灌输恐惧,而是赋予孩子们敬畏生命的力量。”这次难忘的经历将为孩子们未来的安全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